“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首歌唱出了胜园街道志愿者的心声。该街道现有志愿者200余名,他们的“红色身影”穿梭于辖区的大街小巷,出现在孤寡老人的家里,需要帮助人的身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是他们坚守的服务宗旨,志愿者之花朵朵开。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接到的求助电话少了
6月28日,笔者一行人走进科苑社区志愿者服务之家时,队长耿敏正在忙着接电话,她说:“第二期老年人电脑培训班就要开班了,报名的老人已经超过50人。这几天正忙着排课程表、分班的事。”
耿敏介绍,志愿者服务队刚成立时,服务方式很有限,随着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加入,服务拓展到了水电气、家电维修、健康护理等10多个项目。谈到这些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变化和感受,耿敏指着桌上的电话机说:“我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接到的求助电话少了。”笔者正诧异,耿敏笑着说:“电话少了,志愿服务可没少。证明我们的志愿服务网络越来越健全了。”
网络化管理,打造志愿者10分钟服务圈。这几年,随着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逐渐扩大。今年。志愿者服务队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就是按照“地域相近、楼幢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将社区合理设置为若干责任网格,社区干部包干一个网格,负责各自楼幢的志愿服务,真正实现了志愿者10分钟服务圈。耿敏说:“不到10分钟就到达居民家中,不出社区就能把问题解决,我这边的电话自然就少了。”
90后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感受成长
“王奶奶,最近身体还好吧?”在科教小区王奶奶家,刚下班就匆匆赶来看望老人的隋云红一进门就与王奶奶聊上了。今年20岁的隋云隋云红参加工作不到半年,参加工作第二天就参加了科苑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每个志愿服务的日子,她与同伴都会走进独居老人,无偿为老人打扫卫生、聊天等服务,给他们带去温暖与关怀。“这些老人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感觉自己也成熟了。”隋云红深有感触说。
她告诉笔者,第一次进入社区居民家做志愿服务的情景令她至今难忘。那次是到祥云新居张伟华老人家里,进屋看到老人歪着嘴巴流着口水的模样时,她的心里就开始犯嘀咕。“后来看到别的志愿者给老人整理被褥,清洗衣服,我就在旁边帮忙,一做就做了三个小时。做志愿服务跟想象的不一样,有点脏,而且很累。”说起第一次做志愿者的感受,隋云红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但是当张伟华的家人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时,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当好志愿者。”
“白衣天使”志愿者:着眼居民健康是医者的职责
“现代人多为亚健康,受慢性病困扰。最好的方式是预防而不是治疗,何不创建一个为慢性病患者服务的平台?”2005年科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英在科苑社区志愿者服务之家的支持下成立了医护志愿者服务队,一干就7年。
医护志愿者服务的特色就是让群众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这支由20名白衣天使组成的医护志愿者队,他们把社区的老百姓当成“远亲”,志愿当社区居民的“近邻”,只要有时间,就带着医疗器械来到小区、村居,为有需要的居民免费义诊。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他们把仪器搬到了家中,为他们检查和治疗。定期、不定期登门走访、询问、诊疗,并为他们设立健康档案200余份,20名医护志愿者成了社区居民的家庭保健医生,用无私奉献谱写着爱的赞歌。
7年以来,他们已开展大型义诊活动300多次。每年都为1万余名社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医护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没有双休过,大家轮流值班,不能在假期、休息日里“脱岗”,但是没有一个志愿者有怨言,着眼居民健康本就是医者的职责。”郭英感慨的说。 如今,志愿服务队伍已成为了胜园街道社区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