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女工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蜕变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张翠翠事迹材料
今年3月份,一张由团中央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喜报传到山东三阳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民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当着2000多职工的面,亲手把这张证书交到一个年仅27岁的女孩手中。她就是山东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精纺车间细纱操作主任张翠翠。为什么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孩能取得这么高的荣誉?她又是怎样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呢?
张翠翠,2003年7月参加工作,她一直奋战在细纱车工这个苦、脏、累的普通岗位上,痴心不改,不仅使自己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而且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一个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张翠翠的辛勤付出也换来了累累硕果,她于2007年5月荣获“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荣获“东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2008年度山东省纺织行业基层团队建设杰出人物奖”,2010年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利津县首席技师”和“东营市首席技师”的称号,2011年获得2010年度“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1年获“利津县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苦练技术,奋力拼搏创佳绩
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凭借着实力。实力则来源于日积月累,来自于勤奋和毅力。张翠翠一直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去走每一步。为了尽快掌握细纱挡车巡回、接头及包粗纱这些基本动作,张翠翠总是每天提前到达工作岗位,下班晚两个小时走,仔细观察摸索动作要领。为了使接头动作达到标准,不但上班时间反复练习,下班后也总是把操作法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本120多页的操作书四天就能倒背如流。在练习中,手上的筋跳了出来,腿站肿了,但是张翠翠从不叫一声苦和累,别人班中吃饭或休息,张翠翠仍在摸索苦练。期间工作的单调、泛味、劳累,让她动摇过、哭过,但农村孩子的倔劲和不怕苦累的韧劲让张翠翠在内心一遍一遍激励自己。2005年担任班长以来,她对工作更是任劳任怨、全力以赴。有时候工作人手少、任务重,她经常带头加班加点,付出了常人几倍的艰辛和汗水,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务。通过不懈的努力,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锐意进取,已经成功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她在技术比武中也崭露头角,在2004年—2006年的三届公司操作运动会中,她一人连续三次获得技能操作一等奖,在2005年8月的山东省纺织行业操作大赛中,她成功夺得了操作大赛一等奖的成绩,这一成绩刷新了东营市纺织业的记录。2004年12月,她被授予公司“十大标兵”称号;2005年12月,她又被授予公司“企业标兵”荣誉称号。
提高素质,优质高产做贡献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工,面对行业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各种新工艺的应用,张翠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纺织业发展的要求。她先后学习了《棉织基础》、《织部工人培训教材》、《纺织材料学》、《7S现场管理》等书籍,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她又积极走出去学习,先后到德州德州纺院、东营市天信纺织有限公司学习和实习,勤学苦练,迅速掌握了技术要领,成为三阳公司第一批学成回来的员工,并成为第一个上机的工人。
“干工作就要干出精品”,这是张翠翠同志恪守的座右铭,她也用扎实的工作实践了这句话的真谛。她不断创新,不断推进间工艺、设备、操作的技术改革,特别是操作包卷粗纱的方法和细纱接头的改进。张翠翠研究出了退捻、分撕的做法,使纤维平行,搭头适中,使其包卷粗纱无任何质量。在细纱接头工序中,她发明了“抵管轻挑”方法,大大减少了成纱疵点,使三阳公司纯棉精梳十万米纱疵从原来的十个降为零个,提高了整体布面风格,仅此一项,就能使纱线的单价提高10%。在看台中,张翠翠采用了跨车档看管的方法,做好巡回,合理掌握巡回时间,2005年个人看台量达22台,创造了东营市纺织行业的看台记录。2007年11月,公司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中,张翠翠根据四纺车间特点,向公司领导层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四纺车间成顺利战术升级奠定了基础,纱线系统经过结构的优化升级,每万锭用人从80人调整到每万锭用人35人,而张翠翠同志所在的四纺车间每万锭用人仅30人,成为其他纺织企业望尘莫及的榜样。在连续多次被评为年度企业标兵的基础上,张翠翠获得了“三阳之星”荣誉称号。
言传身教 汗水洒满奉献路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翠翠觉得一个人的技术再高也不行,要带动身边的姐妹们共同进步。她年龄不是很大,但带过的徒弟已经有好几批了,对徒弟她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一遍听不懂就讲第二遍、第三遍,并亲自上车示范,直至徒弟理论清楚、操作熟练为止。
高秋霞是张翠翠带的第一批徒弟之一,高秋霞刚进三阳时怎么也适应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家里经济压力很大,情绪低落,工作起来效率很低。张翠翠看到这种情况,逮着机会就和高秋霞聊天,鼓励她振作起来,在工作上干出个样子来。后来高秋霞真的成了公司业务骨干,操作技能达到了优级。这样的例子还不胜枚举,她和徒弟李梅被评为“优秀师徒”,而李梅已经成长为细纱车间的轮班长,被评为“三阳之星”,几年来,她先后为车间和公司培养了120多名优秀值车工和操作能手,很多人被先后评为公司及县里的操作能手、企业标兵,并走上了重要的技术岗位,成为车间工作的业务骨干,在团组织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团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