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并不多,但如果问由爷爷奶奶看管孩子的有多少,虽然没做过统计,但在利津不在少数。”共青团利津县委副书记于蕾跟记者探讨留守儿童问题时如是说。
今年4月,利津县共青团“彩虹桥”志愿服务队成立,由利津县30名选调村官和5名持有心理咨询师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证的青年组成,服务内容以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等青少年群体为主。成立这一志愿队的想法还得从团县委前期在学校的调研说起。
“盐窝镇中学9年级一个班共40多名学生中,有十多个父母离异,还有三分之一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养羊;前宋小学74个孩子中,父母一方去世或离异的就有6个。这些孩子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同样缺少父母的关爱。”于蕾介绍,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缺少父母的陪伴,成长就容易成为黑白色的,心理辅导迫在眉睫。
小雅(化名)是北宋镇道庵小学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并均再婚,她则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其生母不断灌输“学习无用”等思想,她慢慢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彩虹桥”志愿者得知这一情况后,对孩子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制定了初步的辅导计划。5月8日上午,三名志愿者来到道庵小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心理干预,小雅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变,小手也没那么冰凉了。
“彩虹桥”志愿队副队长季智明说:“我们倡导的是用陪伴和点滴小事影响孩子,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不仅没有抵触,反而十分渴望得到我们的疼爱和关注,学校老师及监护人也十分配合。”经过几次心理疏导,小雅不仅开始与人交流,还愿意倾诉自己的烦恼了。5月底,三名志愿者将小雅接到自己的宿舍,与她同住了一晚,端午节又到小雅家中与她一起过节。通过小雅,志愿者们看到了努力带来的成效,也增强了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信心。
于蕾撰写的《利津县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志愿活动基本局限在敬老、扶贫、献爱心、助残等方面,深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权意识等细微领域的少之又少。同时,利津县30名大学生选调村官,朝九晚五的生活无疑是对其青春年华的浪费,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孩子们更喜欢跟大哥哥姐姐玩,这是我们的优势,比请专家来给小朋友们做一堂心理辅导课效果要好得多。”志愿服务队队长刘燕涛介绍。
选调村官们作为“彩虹桥”的主力,两年服务期一满,该怎样继续搭起孩子们的希望之桥呢?刘燕涛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在每一届新村官上任时进行工作交接,有了新鲜血液,志愿服务就会不断延续。
近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呼吁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教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和重点帮扶“高危留守儿童”。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下,共青团东营市委与市综治办、公检法司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的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分析研判等规章制度,着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缺爱”、“缺管”等问题。“彩虹桥”志愿服务队,立足利津留守儿童现状,正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和无限爱心,搭建起留守儿童的希望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