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合街道团工委切实加强志愿服务平台和机制建设,形成了“党政重视、团工委主抓、部门参与、公众互动”的志愿服务体系,有效破解群众服务需求与志愿者服务意向间的矛盾,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蓬勃开展。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创建新平台,圆梦“微心愿”。一是按照“三点一线”建设思路,建立志愿服务平台体系。开通“微心愿”专门版块,孤寡老人、残疾户、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经所在社区、单位核实后,上传“微心愿”信息许愿。通过滚动征集、网上认领、线下兑现,志愿者及时送达一份份“爱心快递”。二是建设“志愿服务广场”。联合河安、河庆路社区每月周二上午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添温暖、创建美丽新家园”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环境维护、义诊服务等9大类20多小项。 二、增添新服务,唱响“四季歌”。以时节变换为结合点,围绕“四季”主题,不断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内容,使志愿活动开展长效有序。一是打造新春“希望季”。在“3•5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发起“重温雷锋精神、携手爱心捐赠”等主题活动。为贫困儿童、孤寡老人等送去心理辅导和关爱。二是打造酷夏“清凉季”。面向敬老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清凉季—爱心微心愿捐赠”等活动,为环卫工人、敬老院老人等送去爱心西瓜。在农村社区开展“萤火虫”暑假课堂活动,给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送去一个安全、快乐和充实的假期。 三、完善新机制,破解“老大难”。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新机制,努力破解志愿服务认定难、志愿服务供需矛盾等“老大难”问题。一是实行“积分制”。在“微心愿”和“志愿项目”发布前提前设定活动积分,志愿者认领完成“微心愿”和“志愿项目”,经审核自动获取积分,使志愿服务成果认定客观、公正、简便,有效破解志愿服务“认定难”问题。二是实行“订单制”。“微心愿”和志愿项目平台上的项目,统一实行订单化管理,形成志愿服务需求专门“订单”。各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主动认领“微心愿”、参与志愿项目后,以完成志愿服务“订单”的形式汇报进度并及时反馈“订单”完成情况,顺利完成后获得积分,实现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搭建起志愿服务供需之间的“爱心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