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近年来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早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向往融入城市。他们往往要经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和文化融入三个阶段,从目前看,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主要侧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而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关注较少,但这三个方面的融入往往是交融在一起同时进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能否从根本上完成市民化、转变为城市居民,其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将起着最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透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指标。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履行共青团组织的职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共青团东营市委于9月至11月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研。
本次调研选取了东营区、广饶县、垦利县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调查重点,主要对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进行了调查,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收集资料。本次调查实际发出问卷800份,回收767份,有效问卷为755份。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就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现将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籍贯、学历、行业、技能等方面,本调查根据各项特点之间的相关性将其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性别、年龄、籍贯及政治面貌;第二类是学历、职业及技能;第三类是流动性和报酬;第四类是居住和婚姻状况。
(一)性别、年龄、籍贯及政治面貌。从数据统计中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65%,这与农村外出人员总体的性别比例是一致的。从年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至25岁之间,占总体比例的55%,20岁及以下的占到10%,他们大多数进入城市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中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东营籍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75%,他们大多是从东营农村进入到城市务工,同时,也有人是从其他地市甚至外省的农村进入东营务工的,所占比例为25%,主要来自济宁、菏泽、临沂、河南、安徽等地。政治面貌主要为共青团员和群众,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9%和35%,而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6%。
(二)学历、行业及技能。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更高,掌握技能的人也更多。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高中学历占41%,初中和中专学历,分别占32%和17%,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0%。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三大行业,其中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以58%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餐饮业,20%。从对行业和学历的交互分析来看,各个行业都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在专业技能中,没有专业技能的占到51%,有专业技能的为49%,其中有专业技能的等级主要为中级和初级,技能主要是工作后通过培训或从师所学。
(三)流动性和报酬。调查显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21至25岁之间。他们外出打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至3年之间,所占47%,其次是4至6年,占35%,而1年以下也占到11%。调换过3种及3种以上工作所占10%,调换过2种工作占21%,调换过1种工作占30%,没有调换过一直从事1种工作的则占到39%。大多数人的工资集中在2001至3000这个区间,所占比例为45%,其次是1001元至2000元元这个区间,所占比例为42%,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工资收入同他们的学历、工龄呈正比关系。一般表现为学历越高、工龄越长,月工资收入也越高。制造业、建筑业相对于餐饮业薪水整体要高。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身份主要是合同工和临时工,合同签订比例达到75%,流动性比较强,频繁变动工作岗位和地区。
(四)居住和婚姻状况。从统计结果看出,他们在城里的居住状况主要是以住单位宿舍和租房居住两种方式为主,这两种方式的比例分别为43%和36%。也有“买房居住”的,占11%,这个比例说明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既有意识、又有能力在城市买房居住。住房状况明显受制于个人的收入状况。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主要以未婚为主,所占比例是62%,其中正在恋爱中的所占未婚比例为40%,其次是已婚,占38%,这与他们年龄是相对应的。
三、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本项调查主要从精神文化生活的条件、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三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精神文化生活的条件。精神文化生活的条件主要指用于精神文化活动的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公共设施以及大众活动等。从调查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条件不容乐观,他们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公共设施和大众活动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从统计数据看,63%的人每天工作8至10个小时,25%的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对于节假日是否要求加班,78%的人被要求加班,并且只有67%获得少量的加班费,在各个行业中,制造业和餐饮业要求加班的比例最高。而86%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不支持在节假日的时间加班。在“每天文化活动的时间”上,47%的人每天有1至2个小时用于文化活动,32%的人每天只有不到1个小时的文化活动时间。在新生代农民工对每月收入的支配中,52%的人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主要为10至50元,27%的人为51至100元,从对数据的分析来看,他们每月文化消费主要用于上网、买书等娱乐活动。62%的新生代农民工去过的文化场所主要是公园,30%的人去过影剧院,22%的人去过图书馆,还有15%和12%的人去过体育馆和博物馆。59%的单位为员工配备了文体活动场所,还有41%的单位没有文体活动场所。
(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单位安排和自娱自乐两种,大多数单位里都有为员工进行业余活动提供文体场所,同时也会为员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一般在节假日的时候举行。在闲暇时间,员工也喜欢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生活。从调查结果看,56%的单位为员工举办文艺活动、安排员工看电影或组织体育比赛,但多数单位为新生代农民工安排的文化生活太少。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也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和自娱自乐的主要工具,从调查结果看,有40%的人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聊天、听音乐。
(三)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生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从调查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丰富,价值观念比较务实,生活态度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身份认同较为模糊。在个体性的文化生活中,主要有阅读报刊书籍、看电视电影、上网等,从总体来看大多数人把阅读报刊书籍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看电视,听音乐,上网。在测量价值观念的指标中,30%的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身体最重要,26%的人觉得技能最重要,22%的人觉得生存最重要,觉得名誉最重要的只占总体比例的5%。这可能与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一行业有关,因为制造业相对工作强度大,且很注重技能。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未来生活越来越好,同时有32%的人认为几年内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还有12%的人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从这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那种渴望改变自身的现实渴望以及对前景的担忧。在“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难”选择中,有44%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难是“没有归属感”,46%的人认为是“机会不平等”,还有38%的认为“自己在城市得不到认可”。
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和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的问题和需求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条件、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三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足,对业余时间和公共设施的需求强烈。精神文化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这些条件包括时间、经济以及公共设施等,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个体才能体验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快乐。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精神文化生活大多体现在工作之余的自娱自乐以及单位为他们提供的文艺活动方面。我们访谈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每天除了短暂的就餐时间之外,下班之后一般就是直接休息。他们希望在节假日的时间里单位能够不加班,这样自己可以自由安排,可是这个愿望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实现。再加上工资水平不高,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很少,有一半以上人的开支主要用于日常开支。在单位里,依然有40%以上的单位没有文化设施,或者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员工也不能加以充分利用。因此,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足,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问题,他们对业余时间和公共设施的要求比较强烈。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热衷于追求个性化的精神文化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是指体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法和渠道,这些方法和渠道一般分为集体性精神文化生活和个体性精神文化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体验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位安排,二是自娱自乐。在单位安排的文化生活项目方面,主要问题是项目偏少,并且存在部分项目对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吸引力的现象。在个人自娱自乐方面,当有闲暇时间时,多数人选择阅读报刊书籍、看电视电影、上网、逛街等,这些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引导,农民工个体要么是自己“无意识”的选择,要么是“随大流”“别人玩什么我也跟着玩什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有时候不上班也不知道去做什么。他们希望单位能够适度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希望能够在节假日得到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更希望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能够得到相关的指导。
(三)精神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渴望。虽然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很精彩,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无不充满新奇刺激,他们在城市渴望既能赚到钱,又能拥有一种比较快乐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喜欢文艺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平常最主要的活动是看报刊、杂志、书籍和看电视电影以上网,但是从我们的访谈来看,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费用去看一场文艺演出。节庆活动是面向公众的,但是他们鲜有时间能够观看,电视电影为他们展现了一种理想浪漫的生活,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条件。新生代民工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表现为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化、实用化;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因此,生活在一个城市文化圈子里,他们觉得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很贫乏,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渴望。
五、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到我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应从他们的新特点、新需求和新倾向出发,把它结合到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框架之中。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落实,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范围,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协调机制。
2、大力兴建一批农民工文化活动场所,提高现有文化场所利用率。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优先安排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有计划分区域的在农民工集聚区大力兴建文化场所,如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现有的文化馆、艺术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文化服务,推动向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或优惠开放。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吸纳农民工参与。文化体育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进广场、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举办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化娱乐、联谊交友和相亲会等,为他们提供交友和融入的平台。积极开发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产品,扶持优秀农民工创作,举办农民工才艺展示活动,培养农民工文化艺术人才。
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培训组织力度,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地依托社区居委会开办“新市民学校”,组织社会各界公益教育志愿者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文化、科技、安全知识等方面的课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
5、加大法律政策执行力度,保障劳动权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文化权益等相关规定执行的检查力度,防范和治理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加大维权力度,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充分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督促用工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金,保障劳动者各项权益。
6、加强引导,让用人单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注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注重保证员工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增加文化设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共青团东营市委
201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