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东营共青团->首 页-> 调查研究 |
|
|
社会管理创新:方位与内容 |
更新时间:2012-11-5 |
阅读:3149 次 |
【字体:大 中 小】 |
|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两大历史转折过程中,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量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群体事件层出不穷、新的贫困人口不断出现等等,这些都对社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很多内容包含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一布局中,社会建设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三大建设中,社会建设的内容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社会建设更加重视。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无论是“两个文明一起抓”,还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在社会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意义重大。2011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强调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1年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这都指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 对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包括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把这些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三个基本内容:首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首先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法制的现代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体系。再次,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构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秩序管理创新,这是指政府对社会秩序管理的创新,通过创新保障社会运行有序、社会生活正常、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指政府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再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转变社会管理模式,由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管理方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是:从体制创新维度上讲,是倡导政社合作,实现多元共治,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国家主导包办向社会、企业、个人多元参与转变。倡导政社合作,实现多元共治,是我国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之维。从机制创新维度上看,是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社会风险,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与博弈环境,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建立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达到利益均衡,实现互利共赢,应对战略机遇期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张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之维。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改变国家垄断社会管理的体制,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分工负责、共同管理的新体制。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核心是形成以法律权利及其实现为中心的社会自治机制。如果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形成国家与社会分工负责、共同管理的新社会管理格局,那么,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社会管理的社会自治机制,即属于社会的事项,尽量由社会成员去自我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就要放权,政府就必须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必须运用法律的方法,即通过赋予权利义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维护自身权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值得借鉴,当然,要真正弄清楚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应当科学地把握中央的一系列部署。 (作者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管理学博士)
|
|
|
|
|
|
|
|
|
更多>> |
|
|